近日,淮安市淮安区一家企业在被环保部门勒令停产后,仍被曝光存在偷偷生产的现象,引发社会对环保执法效力和企业环境责任落实的关注。
据了解,该企业因未通过环保审批或因环保设施不达标,被相关执法部门依法要求停产整改。有群众举报和媒体调查发现,企业在禁令执行期间,通过夜间生产、隐蔽作业等方式继续运营,导致周边环境持续受到潜在污染威胁。
环保审批是保障企业生产活动符合环保标准的重要前置程序,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。但现实中,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,铤而走险,在未获审批或审批不通过的情况下违规生产,这不仅违反了国家环保法规,也损害了公共环境和居民健康权益。
事件发生后,淮安区环保部门已介入调查,并表示将加强巡查和执法力度,对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。同时,相关部门呼吁公众积极监督,通过举报热线等渠道提供线索,共同维护环保法规的权威性。
此事件再次提醒我们,环保审批和执法环节需进一步强化,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,履行社会责任,杜绝“边罚边产”的侥幸心理。只有多方合力,才能推动绿色发展,守护绿水青山。